并州晋阳。
如今已是四月末尾,正值北地春末夏初之际。
时当正午,晋阳古城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虽看上去依旧巍峨不可撼动,可久离战乱的它如今却有了那么几分懒洋洋的感觉。
晋阳城的四门,人流进进出出,整日不绝,显出一派繁盛景象。
这会晋阳左近的春耕刚刚结束,雨水也一年好似一年,农人稍有闲暇,很多人便会到晋阳采买些物什,或者到城中找点闲散活计,赚些零用。
南来北往的商队就更不用说了,二月的时候,天气刚刚有点缓和,北边的冰雪还未消融,商队就已经又出现在了通往晋阳的驰道之上。
南北的商队在晋阳汇聚,有的赶往定襄,有的选择继续南下,突厥人和唐人在这里相互交易,并和睦相处。
商业的繁盛给晋阳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顺便也给这座古城披上了一层分外华丽的外衣。
如今晋阳的常驻人口已经突破五万户,整整二十余万人,让这座北方的战略要镇已是足以跻身于大唐的通衢大邑之列。
更因北方雁门,马邑两郡屯有重兵,前些年差不多有十五万人,多是平定诸侯后回转代州的精锐之师。
后大唐与突厥屡次相盟,边境日渐安定,雁门那边的驻军渐次削减到了三万人,马邑郡各处驻军大致维持在了一万人左右。
晋阳作为并代两州的后盾,驻扎着两万守军。
和当年为了防范突厥人再次南下,或是准备北上攻打突厥时相比,各地守军削减了几近六七成。
即便如此,晋阳作为大军粮草储备转运的枢纽,依旧得了不少好处,让经过这里的人流更加频密。
元贞六年的时候,大唐对各处河渠的疏通,维护工作基本完成,晋地这一段大约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完成的时间要比其他地方更早一点。
主要是依托晋地的天然河道,如黄河,汾水,泌水等水系修建的人工运河系统,在水路把晋地,河北,河南,关西等地有效的联系在了一起。
朝廷从这些水路转运物资,世人称之为漕运。
漕运的作用就不用多说了,它对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来说,是其根本之一,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度,同样成为了联结南北的纽带。
杨坚父子修的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连带着各处分支河渠,基本上建造完成了中原的人工运河的主体框架。
当然了,这也不是独独隋朝两代之功,从春秋时候吴王夫差修建的邗沟,再到魏晋时期修建的白沟,漕渠等运河工程,都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唐初之际,并没有能力挖掘新的运河渠道,所以干的都是修修补补的事情,能在元贞六年完成这些工作还要得益于倭国,高句丽,吐蕃以及南方山蛮的战俘。
不然的话,再拖上个五年十年的也不在话下,毕竟大乱之后,最重要的还是恢复生产,连肚子都吃不饱,哪有余力做这些?
所以元贞七年,李破终于下诏,开始修建从长安到张掖,朔方两处的驰道,一个是巩固长安以北,以及西北方向的防御。
二来嘛,因为西北的各个部族归为大唐治下,修建道路是为了更好的统治这些反复无常的部族,也能在之后更加快捷的进入高原地区。
把整个高原收入大唐囊中,无疑是一件能流芳千古的伟业。
只要有了实质上的统治权,不管以后发生什么,那都将是中原固有之领土,前面还可以加上自古以来四个大字。
要想成就此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修路建城,然后划分行政区域,而非是现在这般,如同外藩属国。
对此李破定下的策略就是先予其利,次收其心,再布其德,终辖其地,再以兵势时刻相佐,应该就差不多了,如果在他这一代完不成,那就只能交给儿子了。
…………
如今晋阳这边水陆转运尽都方便,又有联通河北的驰道,南北往来已是极为便利。
所以朝中有人认为,代州的常备军旅应该缩减到两万人,因为一旦有了战事,因道路通达的缘故,只要稍有防备,便能尽起府兵驰援,旦夕可至。
而且河北,朔方的驻军也可驰援而来,相比于隋时盛强之时,只在兵事上面,兵强马壮的大唐并不逊色分毫。
甚至在民心可用方面,比起屡起大役,不恤民力的前隋,胜过太多太多。
比如之前开春的时候,河北战事再起,朝廷下令抽调了二十多万民夫,为河北,朝鲜大军转运粮草辎重。
其中十余万人就是从晋地抽调,这要搁在前隋,肯定又是一番怨声载道的戏码,连地方官员都得满腹牢骚。
因为前隋的民役死伤越来越重,耽误农耕不说,连地方官员们的考绩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如今呢,晋地被抽走了十多万人,府兵人家不说争先恐后吧,却也没有太大的动静,几乎诏令一下,各地官员就都顺顺利利的把事情办了,连今年春耕受到的影响都不太大。
…………
此时正当午时,这几天没有雨水,天气颇为燥爽,冷热适宜。
所以来往于晋阳北门的人比较多些,驻守在城门的官吏军兵很是忙碌。
就在此时,地面隐有震颤,上过战阵的城门小校皱起了眉头,望向北边,不过却也没什么惊慌之意,这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而是晋阳大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