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乐是当初买BTC最多的,他买了整整一万枚,之前1000米元的时候也没有出,但他其实手里没没什么钱。
今年过年的时候,徐佳乐在南京那边买了几个商铺,和别人合伙开了一家星远影城,还买了套别墅把家人从老家麻山那边接到了南京。
再加上他在沪上这边买了一套房子,一间商铺,现在徐佳乐手里估计连10万都拿不出来。
可徐佳乐也不想放弃买拼多多原始股的机会,所以他这会儿正在盘算着要不要卖点BTC。
周雨晴得知拼多多要上市的消息后,则是第一时间收拢资金,正如高萌所说,她是星远高层里最有钱的一个,她肯定要狠狠买一波原始股的。
而罗凡的好兄弟,远在帝都负责酷我音乐,酷我地图的张帅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准备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拿出来买一波拼多多的原始股。
星远所有高层里没有任何想法的就只有李静怡了。
当初小破站的原始股她就没买,这次拼多多的她也不准备买。
因为李静怡的钱早就全买了特斯拉的股票。
这是罗凡跟她说的,想稳赚钱2020年以前买特斯拉的股票就可以了,2020年以后再抛出去。
李静怡按罗凡说的,每个月买一点,每个月买一点,过年再买个大的,她这些年赚的钱在里面了。
.......
不知不觉,时间到了2017年3月1号。
金三银四每年三月份就是找工作的好时机。
今年星远要建设并州那边的产业园区,需要很多人才,招聘活动搞得非常大。
星远声势浩大的招聘会自然是引起了很多企业的注意。
这些公司在得知星远在并州买了一个科技产业园区准备搞定半导体产业后,所有人都对星远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
在他们看来星远这是准备狠狠薅一波gj的羊毛,只要是个正常人,就不会看好芯片行业。
原因不在于我们和国外差距有多大,而是在于,既然可以从外面买,为什么要投入那么多钱去自己开发?
尤其是国内的技术比国外落后起码二十年的情况下。
别的不说,光拿芯片的制程工艺来举例子。
制程工艺——就是IC内电路与电路之间的距离,精度越高,生产工艺越先进,在同样的材料中可以制造更多的电子元件,连接线也越细,精细度就越高,CPU的功耗也就越小。
别人家现在能够量产高质量的14nm芯片,而咱们还在死磕28nm。
中间差了22nm、20nm、16nm好几代。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很快国外就能量产10nm,7nm,甚至是5nm的。
工艺人家的更好,成本上人家的更低。
技术上的劣势显而易见。
而成本上,许多人都认为国内企业有一定的优势。
但实际上国内企业唯一拥有的成本优势就是人力成本。
在采购成本、设计技术、质量水平的差异下,国内造的东西未必比国外便宜。
所以,国内的芯片需求商,也都是从外面买。
正因为这种从外面买,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研发投入,你拿不到订单,你就没有钱,没有钱,你拿锤子去研发更精密的芯片科技啊。
为了让这些芯片研发企业获得资金,上头各种开绿灯。
这类产业只要做出点成绩,随随便便就能上市融资。
有些创业者,嘴上喊着为了华夏芯片的崛起而奋斗,实际上却报的是公司上市捞一笔就跑,好实现财务自由的念头。
现在很多公司都是这样的,打着半导体的幌子,各种拉投资,个人的gj的都要,等上市之后狠狠的割韭菜。
现在科创板做芯片的,上个市动不动就能飙到一千亿的市值。
这来钱太快了,就像是刮大风风里都是钱,拿麻袋装就完事了。
至于说星远有没有可能真的是在搞半导体研发,所有公司都觉得不可能。
抛开刚才说的那个技术领先问题不谈,但凡懂一点半导体行业的就应该知道,半导体行业在国内其实过得非常艰难。
这个行业高投入低产出,就算好不容易有那么一点成果,也不见得能活很好,因为你的成果人家国外早就实现了。
所以,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什么半导体,都是扯淡,上市捞钱才是唯一的出路。
现在星远的小破站已经上市了,有了上市经验以后,星远铁定会把这个打着半导体招牌的产业园区往上市方向经营。
星远的前期投入2,300亿,最多两年就会上市,不然一年最起码也得亏好几十亿,这还是不加大投入力度的情况下。
而一旦上市,这投入的2,300亿分分钟回本,最少也能翻一翻。
再加上星远以自己互联网巨头的地位,公开高调的招聘,这不就是一副要捞大钱的样子吗?
如果罗凡知道这些人的想法的话,一定会狠狠鄙视他们一波。
他这哪里是要捞钱了?他明明就是正常招聘。
至于说为什么这次招聘看起来声势浩大,那是因为星远招的人多。
当然了,这个时候罗凡是不可能跳出来解释什么的,星远的高层们也摸不透罗凡的想法也不敢出来解释。
于是在各种风言风语中,星远招聘了大量相关的技术性人才。
不过这份人才都是比较普通的,没有什么真正能推动技术进步和研究的专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